从总书记回信精神看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民情怀、奋斗精神与实践取向

原创:刘国权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11 阅读量:0

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点赞“90后”,高度肯定青年人在疫情防控斗争中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青春力量”和“担当大任”,深情勉励青年人继续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青年在各自岗位、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数据显示,在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医务人员中,90后、00后人数达到12000人,差不多是整个队伍的三分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中国青年用实际行动展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彰显了青年一代的“大我”追求和家国情怀。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正塑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更富热血朝气和青春活力,亟盼展现作用和贡献社会的青年群体,虽然大多不在战疫第一线,却也纷纷通过“宅家”上“思政大课”,做所在地、所在社区“防疫志愿者”,发挥词曲创作、网文写作、视频制作等特长优长助力“防疫阻击战”等多种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就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总书记的话是肯定,是赞誉,更是期许与厚望。因为我国与疫情的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及其爆发后带来的国际舆论之战、国家利益之争、世界局势之变,又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战”,面对“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进程中的风险与挑战,大学生应当从战疫经历中反思什么、总结什么,又应当在接下来的社会担当与青春奉献中坚守什么,做到什么?

一是要厚植人民情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毕生信念,也应当成为每一个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人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存在。“人民”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老师、同学、父母、亲友,更是那些于大学生而言非常陌生的、却人数众多的“老百姓”,他们可能是没上过大学、没读过硕士博士的农民、工人,可能是没有时间仰望星空、看看世界,永远奔波在路上的外卖小哥。他们勤劳、乐观、朴实,用默默无闻的奉献与日复一日的劳作,让大学生有安静、干净的学习环境,有富足、惬意的生活条件。“人民意识”也不是一个“形而上”的字眼,它是大学生在象牙塔里钻研浩瀚宇宙时,还记得这片土地上尚有亿万没有高中学历、却需要科学普及的人民;是大学生梦想并实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时,还记得这片土地上尚有几千万没有脱贫,却依然对生活满怀希望的贫困人口;是大学生在对自己的人生际遇、成长空间、生活状态还有委屈、不满、抱怨时,能记得是亿万人民倾尽了全力让大学生比他们学得更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作为“时代红利”享受者,大学生不能在精致利己的生活追求中,忘了为我们吃饱穿暖和美食华服默默奉献的生产者、挖井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时代新人的梦想与成就,都应该根植在国人现实的喜怒哀乐中,都应该实现在人民真实的美好生活需要中,都应该升华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全中国老百姓的幸福与满足中。

二是要弘扬奋斗精神。奋斗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式”生动表达,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文化气韵和民族品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成就、改革硕果的强大动力、关键路径和重要法宝。“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勤天下无难事”“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让中华民族走出了百年屈辱,迎来了复兴曙光;让新中国从“一穷二白”、“挨饿挨骂”走向国富民强、国泰民安。风险不可怕、挑战不可怕、未知不可怕,只要人人有奋斗精神,只要人人甘于奋斗,风险可以化为契机、挑战可以成为动力、未知可以都是丽日与坦途。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奋斗应当成为一种心态:“我命由我不由天”,做网络时代、消费时代、娱乐时代的“主人”,以强大的自控力和自制力避免网络的“奴化”、消费的“物化”和娱乐的“钝化”。应当成为一种状态:“千磨万击还坚劲”,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自省自励,始终有向上的力量、向善的追求,有愈挫愈勇的抗压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应当成为一种常态:“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珍惜眼前的时光,享受奋斗的过程,在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有智慧、更有力量、更有决心的成长过程中,收获内心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是要坚定实践取向。理论只能解释世界,实践才能改变世界。在书海中读懂了古今中外,在脑海中论证了千方百计,如果不能落实为现实生活的创新创造,这些真理道理定理、公式故事知识都只是“死文字”,不是“活学问”。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苦干也好,硬干也好,请命也好,舍身也好,真正的“中国脊梁”从来离不开一个“干”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前进动力的今天,大学生不再需要“苦”干,因为时代的际遇与机缘会让所有付出都有收获,所有奋斗都有回报。不再需要“硬”干,因为党和国家信任青年、关怀青年、重视青年,倾尽力量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参与、时代担当搭建舞台和平台。不再需要“请命”和“舍身”,因为中国梦就是人民梦、青春梦,既是全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这以人为本、福泽后世的“中国梦”不需要“为谁请”也不需要“舍什么”;大学生的对党忠诚、为国奉献、激扬青春,本身就是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民族和人民的炽热期盼,就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梦想、成就自我的圆梦之旅、收获之路。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取向应当是“愿干”和“实干”,即通过积极主动地把眼前事做好、把小事做好,为学校的风清气正、社会的稳定有序、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幸福安康、文化的传承创新、民族的赓续不断作出今时、今日的贡献,汇聚小我、点滴的力量。

时代的接力棒终将传递到青年人手中,护卫红色江山、国家民族、人民安康的重任终将落在青年人肩上。百年的中国青年奋斗史,证明了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疫情大考,再次证明了新时代青年、新时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爱国一代”“奋进一代”“担当一代”。只要新时代青年、新时代大学生厚植人民情怀,坚持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弘扬奋斗精神,矢志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坚定实践取向,努力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那么青春梦必然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民族梦必然能“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中国梦必然能“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刘国权,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