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才为根本 建好青年人才“蓄水池”

原创:秦靖然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1-10-09 阅读量:0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育人,培育青年人才的理想、情怀、本领、担当和责任,培育青年人才的诚信、创新、求实、严谨和专注,鼓励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施展才华才干、增长学识见识、练就胆识雅量,让广阔的校园平台舞台成为青年人才的“蓄水池”。

一是培养人才创新“新理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在“十四五”期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高等学校就是要把青年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最高战略,着眼构建“大本科”“大交叉”“大融合”的教育理念,发挥“大先生”“大科学家”专家学者教师作用,引领学生自主创新力、服务社会力、面向需求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检验标准。进而推动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使得学科交叉融合以“变轨超车”的势头释放“集聚-溢出效应”,培养本科学术型“拔尖人才”、科普通识型“普适人才”、创新发展型“工匠人才”、绿色引领型“生态人才”和应急管理型“医卫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从而全方位突出“问题导向”负面清单意识,倒逼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让青年人才的责任使命、人文素养和视野格局理念落地生根。这其中,我们还要打破体制机制围栏,用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涵育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的“三力”创新人才,为其注入服务群众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基因,坚持开拓创新,树牢从“零”到“一”的突破意识,增加“专业+创业”“科研+创新”“实践+工匠”“体系+竞赛”等的“四轮八轨”通道建设力度,让学校“大平台”成为学生成长“大舞台”。

二是建设人才成长“新高地”。青年人才成长最需树立“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意识,敢于闯进成长“无人区”,定位创新发展“平台区”。而高校就是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阵地平台,形成雁阵格局、提供广阔舞台。这就需要对标新时代人才培养教育“新高地”的建设规划,逐步将现有的人才中心、人才智库、人才工作站、人才论坛联谊等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蓄水池”进行扩容、增融,释放“融合效应”,进而把握人才梯队建设的实践力、前瞻力和组织力方向,增强育才惠才的顶层设计成本,释放“成本效益”价值力,为青年人才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发展环境,从而优育培养既能“脚踏实地 上接天理”又能“仰望星空 下接地气”的又红又专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新高地”。同时,要依托全国性区域性标志性“竞赛高地”靶位,将青年人才群体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全方位展示,将“移植”“培养”“交流”“探索”等通过竞赛转换为人才变革求新的需求视角,用好“数字茧房”,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迅速、及时的“信息效益”,从而精准定位市场需要、社会需要、国家需要和人民需要,不断将需求侧和供给侧进行横纵分析、动态调整,把“理论指导”的“策略向”发展成为“人才高地”的“定盘星”,不务虚功,勇往直前,求实创新。

三是释放人才输出“新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广大青年要有“成大才 担大任”的责任意识,找好输出“主战场”,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这就需要青年人才在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局势、国内发展变革所需的“新领域”中,不断输出已经练就的“硬本领”、已经拥有的“数字力”、已经生成的“成果力”,进而转化成 “人才力”。高校还要全视域强化为青年人才松绑、解套机制,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青年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还要用好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共享成果,形成共建效应,释放人才成长密码中最能激活的“教育动能”和“数字红利”,形成“人才编队”,从而破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同时,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从互鉴互信中畅通青年人才循环发展渠道,提高应对风险机遇、斗争挑战的能力,在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过程中,牢牢掌握自身发展主动权,不断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谋求借力和支持,增强青年贡献社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