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视角浅谈如何发挥基础教育对人才强国的作用

原创:杨盼盼 胡国桢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11-30 阅读量: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并将其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紧密相连,突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的基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础教育包括3—18岁年龄段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在于普及基础文化,培养基础素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树立终身学习基础理念,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要发挥基础教育在人才强国中的强大作用,就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教育数字化为技术支撑,促使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政治成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一、政治成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铸魂

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加强思政教育和品德教育,要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立德树人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发挥学校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加强思政课堂的理论性和亲和力;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挖掘其他课程或教学方式方法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注重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贯通,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包括党政团干部、思政理论教师、社科教师、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等,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保证思政教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传统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拓宽思政教育途径。

二、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新时代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仍然存在问题,德智体美劳培养失衡问题虽有改善,但如何全面融合施教,仍是急需探索的新阵地。全面发展既是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又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一环,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的教育手段,注重弥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短板,真正做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注重课堂的理论知识传授,也注重课外活动的指导;能够突破学校教育的束缚,合理运用校外教育资源;不仅善于驾驭线下的教育方式,更能够有效利用线上育人技巧。真正做到融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学校层面要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加强“五育并举”配套体制机制建设,响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改革要求,凝聚家庭和社会合力,建设校外育人基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如挖掘本地特色和校本德育资源,创新开展思政课教学;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推进民族艺术传承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构建中小学一体化、家校社协同的劳动课程体系等。

三、坚守主阵地,以学校教育为主高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严格落实教育部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开发校本课程;重组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增强学业指导。增强课程育人功能。以教材为实施教育的核心载体,选用高质量适应性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尤其是线上教学资源。落实课堂教育为教育主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压减学生作业总量和学科类校外培训,合理利用校外资源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体美劳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劳动精神,促进全面发展。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知识传播的便利性和趣味性,拓展学生学习阵地。

四、数字化赋能,推进教育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化赋能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引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管理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增强教育个性化和针对性都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学校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深刻认识数字化教育的意义;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投入,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改造,普及和提高师生数字化应用能力;构建数字化教育服务环境,提高师生平台用户活跃度;建立数字化管理体制机制,重视网络安全和数字伦理;提升数字化教育水平,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

五、抓落实关键人,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根本保障,是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宝贵的人才支撑。要不断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文化教育、师德培养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教师入选方面,健全优化教师招聘机制,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提升各学段教师学历,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在育人方面,组建新教师培训机制,建立学校名优教师库,合理设置上岗培训内容;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推荐教师参与国培省培项目,组织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精选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素养、教育理念、业务水平、信息化技术等,创新培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等。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引领教师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建立教师工作激励机制,结合上级部门文件完善学校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树立教师榜样,加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的评选、表扬、宣传力度,对师德楷模以及在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按规定给予适当奖励。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

要真诚关心教师,依法依规保障教师待遇,落实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岗位津贴。关心教师家庭及生活,丰富教师工会活动。提高管理效率,推进教师减负。尤其对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要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以及周转住房保障。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归属感。

六、做好基础保障,促进教育体制机制良好运转

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健全立德树人机制,强化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结合地域教育系统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严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得将考试成绩与学校经费分配、评优评先、考核奖励等挂钩,严禁宣传炒作“状元”和升学率。坚决克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加强学校自查自评,提高办学水平。幼儿园教育重点在保教科学、办园规范、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幼小衔接、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方面加强自查。义务教育学校重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维护平等权益、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在育人环境和谐、学校制度现代以及“双减”落实、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加强自查。

明确教育职责,提高教育教学治理能力。坚持把师德师风评价作为第一标准,做好每学年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坚决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榜样引领作用;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必须对所教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建立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制度,落实教师家访制度。促进人岗相适,科学合理定岗定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

深化人才选聘机制改革,加强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一线教师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完善学校用人制度,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改变“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七、惠民普及,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保障每位青少年儿童以及幼儿有学上、上好学,形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良好社会形态,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响应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参与教育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集群发展;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实现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尤其针对特殊人群,如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数字化建设,突破校园约束,让学生接受网络优质教育资源;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完善学校资助政策管理系统,不让任何学生“因贫失学”;加大职业教育宣传,针对初中学生可进行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宣传,以保障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率。不划分重点班,不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严格做到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一人一策”,针对特殊群体儿童要给予特殊关爱,落实相关的帮扶措施。

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学校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杨盼盼,系重庆一中教师;胡国桢,系重庆工商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