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育人方式,实现“教育共富” ——构建班级教育共同体

原创:史静适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10-09 阅读量:0

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和必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班级也是落地实施育人方式转变,实现“教育共富”的“主阵地”。学校里,每一个班级好了,学校才会好。班级治理如何转变育人方式,实现“教育共富”,也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发展共同体的概念,“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归纳成为一句话,所谓的共同体,其实就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群体。

由群体蜕变为共同体,是班级走向卓越的基础,因为群体是一盘沙,而共同体是一股绳。一盘沙,让每个学生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消耗着个体的力量或啄食着集体的利益,极容易崩盘;而一股绳,将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及动力凝聚在一起,走在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那么,如何孕育班级共同体呢?

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自主管理,而自主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应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教育,让学生在民主和制度化的生活中学会民主,学会用制度看护心灵,相信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给学生创造、提供、搭建一些平台,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而平台就是由一系列共同体所构成。在学校,共同体就是由各类群团组成的。

班主任对共同体认识的高度决定着共同体的价值。学校中的每一个群团就是一个共同体,而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每个班主任都承受着“沉重”的学校升学目标,唯分是命,因此,如果班主任对各类共同体认识不到位,他们就会限制甚至禁止自己班里的学生去参加各类群团。

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给这些群团提供展示的舞台,体现群团的价值,促进共同体的发展。

对共同体成员的要求

首先,每位成员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种角色,锻炼一种能力,体验一种感受,学会一种品质。在一个共同体当中,每位学生要自信、自治、自主、自律、自强;让每一位同学在民主、有序、和谐的环境中体验到被尊重的快乐、做主人的快乐、自主成长的快乐。在集体中体现价值、取得信任、收获自信,每一个共同体就是一个“幸福的集体”。

其次,明确要求。每个群团在活动之前,都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成员知道要干什么,并且明确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否则活动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再次,及时指导。教师尽可能地参与到相应的群团当中,当好“导演”,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集体的力量,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建立共同体。如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就自然而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情境,建立相应的共同体往往能使学生取得互求互得,启迪智慧的效果。此外,有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集体的智慧。遇到这种情况,学生自己会迫不及待地寻找合作者,共同解决问题,此时就可以建立相关的共同体。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调查研究学生情况、组织管理班集体、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班主任喜欢以班级唯一的管理者或班级管理的核心自居,事必躬亲。从早上到校到晚上离校,班里的大事小事无所不管,他们扮演着“管家”“医生”“消防员”“警察”和“保姆”等多重角色。而这样的管理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差、独立性差,同时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往往越害怕出事班级越容易出事。

站在班级层面来看,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结构,班级最应该注重“教育共富”生态的构建,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因为一个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都差不多,也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在班主任的引领下,班级也有共同的发展举措。但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当下的许多班级离成为发展共同体都还比较远。台湾心理学家吴武典认为,积极团体气氛的培养需要三个实质性条件:一是共识,即团体的共同目标、理念、意识;二是规范,即团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公约、规定、制度;三是互动,即团体成员的相互依存和影响。

放权给学生,营建班级管理共同体

总有一些班主任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不听话,总是给自己惹麻烦。“无事”才会“生非”嘛!班级本是学生的班级,学生要是能在自己班级里当家作主,有话语权,有事做,当然就不会捣乱。也有不少班主任经常埋怨学生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生并不是生来就冷漠,是我们教师没拿他们当回事造成的。我们要让学生多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树立“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的意识,多给学生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舞台,他们就能做出精彩的表演。学生的能力越锻炼越强,越鼓励越有干劲。

好的管理一定是学生广泛参与的管理,班主任要善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放手让班干部去管理班级。例如,班主任可以把班级的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护、物品保管、作业收放、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同时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这样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能力的提高。

团结科任教师,构建班级教育共同体

如果一个班主任不能让科任老师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主人,就不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在我们的周围不乏这样的现象: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或者不听讲,抑或是作业不做,任课老师将其交给班主任处置和教育。在他们看来,只有班主任才是班级的主人,科任老师只是配合班主任工作。那么怎样才能让科任老师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班级的教育和管理中来?

班主任要树立服务意识。在任课老师面前,不要以班主任自居,而是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要让任课老师觉得,班级的所有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班级是大家的而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给科任老师一种归属感,他们自然愿意参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班主任要经常在学生面前赞美科任老师,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对科任老师产生好感,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形成了,科任老师自然也就爱上你们的班级,愿意为班级做点事情……

经常沟通,达成育人共识。教书育人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是所有老师共同的责任。在班级管理方面要积极地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不同的任课老师有他们不同的教法和管法,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方面多向任课教师请教,汲取众长,完善不足,改进自己的管理方法,并积极邀请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们只有团结起科任老师的力量,群策群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借力家长协同,创造家校教育共同体

没有一个家长不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班级付出的,关键是我们班主任没有给家长一个出力的机会,没有给家长一个合适的身份和出力的理由。家校之间原本就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家长会、班级钉钉群、班级美篇等家校联系机制,努力搭建家校沟通交流平台,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中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都是一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当家长理解了教育、理解了班主任之后,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为班级出力。

另外,在与家长交流沟通时,我们要放低身段,千万别以教育者自居,真诚地向家长借力,请家长为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遇到问题,我们可以先征求家长意见,让家长参与到班级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这样既加强了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又让家长感受到教育的不容易、班主任的不容易。有条件的地方,班主任还可以邀请家长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在教育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一定会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为己所用,构建班级教育、管理共同体,并在班级建设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实现育人方式转变,体现“教育共富”,真正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灵魂得到舒展,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余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