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从教师教会时间管理和阅读开始——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启示

原创:史静适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09-26 阅读量:0

如果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加速提质增效,那么“双减”无疑就是它的前提与基础。“双减”,除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负担,其实也包含着着力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的负担问题,首先是时间管理的问题。

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据中国教育报调查,中小学教师每周实际平均工作时长为54.5小时,一些地区高中主课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长为16小时,班主任工作时间则更长,远超法定时间。

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师这么忙?教育部的教师减负项目中重点列出了四项,不妨把它作为“教师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另一注解:一是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二是社会事务进校园;三是报表填写工作;四是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

教师的时间管理绝对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第7条建议(27—29页)中,主要想说明的是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问题。表面看,是时间和时间管理,实质上是学校高质量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依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研究和发现,他认为,无情吞掉教师时间的是无止境和无效果的“赶尾巴”现象:教师还没有来得及讲述新教材,就已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旧教材,只好少考虑如何沿着认识的道路前进,而多考虑如何消除部分学生落后的现象(有时他们这一部分很大,以至教师几乎不得不和全班一起补课),即如何消除许多学生的滞后现象。

原因出在哪儿呢?

他认为儿童在初高中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其根源某种意义上都是在小学,尤其是在低年级。于是,时间不停地往前翻页,儿童不停地成长,所学知识在不断更新,但“许多学生的滞后现象”依然存在,有时还很严重,所以就不得不退回去“给全班一起补课”。用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话说就是:“他们在建造房子,而地基却在瓦解。”

出路在哪儿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落后生、后进生大批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儿童不会学习。不会学习又导致“时间预算”问题。因此,主要办法就是:加强“时间预算”的十年(前苏联是十年制)一贯制研究,统筹规划,分段解决好各学段的“时间预算”。特别必须从小学,尤其从低年级(1、2、3年级)着手解决问题。而且,“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

主要的办法有哪些?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成果,首先解决阅读问题。要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即阅读与写作。其次加强“个别谈话”,即学法指导、个别辅导、心理疏导。

关于“阅读”和“会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方法,标准就是“迅速地、自觉地、富有表达力地阅读和领会所读的东西”,方法就是“使他们会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特别强调“通过视觉和意识领会含义”的重要性。

第7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是为了探讨教育的系统性问题,尤其是以“时间”为主轴的“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问题”。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在这一节里,我还特别留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相关论述。

一是阅读重要。他认为,“中、高年级的顺利学习首先取决于自觉阅读的能力,即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的能力。因此,低年级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个学生的这种能力如何得到发展。”他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他还深情地告诫我们,“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快些、顺利些。”所以,得“阅读”者得“天下”。

二是阅读有法。第一,“要教会所有低年级的学生阅读,使他们会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第二强调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结合,他认为“通过视觉和意识领会含义”比机械地大声朗读、死读书要有效。第三,读到什么程度就算数,他说对学生而言,“他读过书以后,能想象出完整的事物及其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第四,读写结合,给阅读一个出口。他说,教师“应当努力做到使儿童学会边写边想”,而不是“去消除部分学生落后现象”。

三是阅读有用。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所以必须用大量的阅读带动儿童“边想边写”,进而用“读与写”教会儿童从“不会学习”到“学会学习”, 他认为“如果阅读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为知识世界的最重要窗口,那就不需要用许多时间来补课了。”

关于 “写”,他认为,“如同阅读一样,书写也是儿童用来掌握知识的一种工具。”他也提出了三点具体办法,一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会迅速和自觉书写”。二是“使儿童在念完四年级时能迅速地、半自动地书写”。三是“应当努力做到使儿童学会边写边想,使书写字母、音节和词不成为他注意的中心。”

外扩视野,还有什么路径?

高质量教育提质增效的路径,美国人也在探索。借鉴美国阅读教育教学的一些做法,不定又是一条路子。美国阅读教学的改革形成的共识是:教得完整不如读得充分。美国的教育虽说有优点,但也不是没有问题。

如果参观过美国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教育太开放了,孩子学习的基础知识就不是特别扎实,所以也有它的问题。美国跟中国一样,在不断地改革,其实美国的教育基本上就是两年到四年就有一次改革。比如2015年美国开始进行共同核心课程,给中小学生制订了一个新的教育教学的标准,相当于我们的教学大纲,这个教学大纲跟以前相比有非常大的变化。

这个共同核心课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这四个特点,我想先解释第三个——增加了研究和传媒,这是在以前教学大纲里没有的。那么为什么研究和传媒这么重要呢?现在进入到了信息社会,我们新一代的孩子,必须要学会新的技术,学会用传媒传递信息,这就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

什么叫研究技能?孩子能自己独立分析、思考、总结、判断,这就是研究能力。比如我问你汉堡健康不健康,不是我告诉你答案,而是希望你自己去搜寻信息、整理信息,通过搜索、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他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研究的能力。

第一条,强调深度阅读和审辩阅读,即在文章中整合知识,能去搜寻信息,进行评价和比较,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一种思维的能力,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研究能力,把这个研究能力融合在阅读能力里面去。所以阅读技能已经不止认字和理解,要求又提高了一步。

第二条,语言学习过程与其他课程合理整合,包括阅读、聆听这种吸收性的知识和运用、写作和表达能够整合在一起。

第四条,文章难度。美国有一套系统,将阅读的水平分成十个等级,根据年龄的增长,来提高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这比以前的教学大纲更加具体化。

这就是核心课程的变化,一是增加了研究技能,教孩子使用了新的传媒技术,这对我们中国孩子一样适用。二是强调思维能力,将思维能力与阅读的紧密连接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我跟大家分享美国共同核心课程内容和亮点,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一下,我们是否也可以增加一些什么内容,来更加完善我们的阅读教学

余论

在第7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还给低年级教师说过一句话:亲爱的同行,请记住,所有中、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决定于你,你是教学和教育中首创精神的缔造者。这其实是小学尤其是低年级、起始年级的教育本质的定位。

对于起始年级的老师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孩子们刚刚从幼儿园“小朋友”转变为学校“小学生”,我们到底应该“首创”什么?“缔造”什么?其二,在起始年级老师团队“首创”的基础上,我们到底应该形成什么样的“首创精神”?其内涵和外延分别有哪些?其三,我们的“首创”与“缔造”,和学生中高年级的学习会有什么内在关联?……以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成文于1967年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出版至今已经50多年。穿越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似与一位满腹经纶极具爱心的教育长者面对面聊天,没有太多的说教和强求,只有学术的探讨和交流,现在读来依然如沐春风。

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先生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教育学者朱永新说: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读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当下“双减”工作,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直达教育最朴素不变的本质规律,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余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