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原创:方平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09-04 阅读量: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详实描述,并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各领域的规划、谋划和践行。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也作了辩证论述。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必须先行。构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单元。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存(活)成本与育人成本的提高,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绝大多数乡镇(村)学校生源流失问题严重,形成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如何将这种“失衡”调节平衡,达到资源均衡,迈向优质,是县域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构建县域内教育高质量整体发展格局

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县教委(教育局)要在县政府的中长期规划下,形成教育部门的县域教育高质量整体发展规划,形成整体发展格局,切忌功利性、片面性和短期性。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结合省市县具体实情和特情,契合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遵循,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着力解决县域内教育“散”“懒”“慢”“难”等问题,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纳入整体规划中去,把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考虑进去,从宏观上把好向,掌好舵。杜绝某个或某些学校脱离整体规划“单干”“蛮干”甚至“对着干”,更不允许占着“不干”。当然,构建县域内教育高质量整体发展格局,必须遵从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中心理念。

二、构建县域内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化体系

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水平的提高,教育领域必须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字化发展体系,以利于国家、省、市、县统一管理,动态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尤其县域内,建成数字化管理体系后,更有利于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比如,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全县各层级职称数据的建立,方便县域内整体职称评聘数据分析分配,适当平衡一些学校职称竞聘难的问题,更有利于将高学历高水平教师资源相对过剩的学校的资源调节到人才欠缺的学校。进一步完善全国教师管理系统、国家及省市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县级教师培训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构建起以县域为核心,辐射区、市、省、国家的完备网络体系,为推进教育的数字化提供方便。

三、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1.整合学校。很多县为“县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村小”学校布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进城务工人员增加,返乡建房人数锐减,绝大多数村小和一些人口本就不多的小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学生逐年锐减,造成学校闲置。同时可以解除行政设置,将师资和学生调配到就近的体量大点的学校,把闲置学校还给当地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合理再利用,如建立养老服务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亲子乐园、社区休闲健身中心等。

2.整合教师。随着乡镇村学生的减少,对教师指数过剩的,可以从全县学校编制数适度调配教师富余学校教师到差缺学校任教。为不影响教师的切身主体利益,对从乡村调配到城区学校任教的老师,要根据其学历、能力、从教经历、职称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完全以行政手段强制。要让这些老师愿意走,留得住,教得好,有成就。

3.整合生源。抢夺生源是我国学校之间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教育一直在破解的难题。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一直存在“撑的撑死,饿的饿死”怪象。一些所谓国家、省市重点学校生源过剩,大班额突出,而一些较次的或偏远的乡镇学校年年招生困难。尽管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化解大班额、划片就近入学等政策,但问题解决仍需时日。这就要求以县域为基础,政府牵头,教育系统切实履职,下决心监督招生入学资格审核。对招生入学乱象严肃查处和治理,从源头上彻底理顺和化解难题。当然,对人民群众长期反映教学质量差、办学条件欠缺、生源奇缺的学校,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采取集团办学、联盟办学等形式,以“强带弱”的形式扶持。

4.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概念比较宽泛,这里主要谈的是设施设备硬件建设,教书育人的师资力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等。采取教师轮岗方式均衡师资,调平教育教学水平,集团化办学方式化解教学网络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培训,加强师资建设,从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

四、创建教育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1.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评价,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入手,以“五育”全面发展为导向综合评价。尤其加强各学科和各育的过程评价,形成完整全面的学生成长记录和考核机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县域内要开展学生评价相关课题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不同层级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创新拔高人才提供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所以,全面做好学生形成性评价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2.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新时代教师评价标准体系不能以考取多少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为指向,而要以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为衡量标准。县教委和学校在评价教师时要纠正“数颗颗”的陈旧做法,要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是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提高”是重点。

3.升级学校考评机制。对学校的考核考评,一般都落到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级考核指挥棒,是学校办学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一个县教育发展的好坏,关键在县委县政府,而县内学校发展的优劣,关键就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其考核指标体系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关系学校及教师切身利益,更关系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推进。对学校的考评,应该遵循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校、社区、家庭、学生调查研究,充分听取校长教师诉求,尽量解决好老百姓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认为,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以县域为单元,要统筹优化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全面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

(作者系重庆市忠县白石初级中学校副书记、副校长,重庆市高级教师、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