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作者:许绚霞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07-21 阅读量: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家校合育是家校合作共育的简称,是以学校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优化家庭和学校教育功能为主要途径的协同行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既要成就孩子,又要培育孩子人格。为此,学校要改进家校协作育人的方法,以适应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变化的需要。

一、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提升家校育人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和老师都是负责儿童教育的人,他们分别以情感和专业两个优势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传统合作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家庭与学校之间不断变化的合作需求。虽然总体上家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民主,但其科学性、有效性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新时期,已经衍生出了许多家校互助新模式。

1.改变家校联系方式,变家访为电访

家访是学校与家长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联系方式。作为老师,每次接新班级,或者学生在校发生违纪事情,都要到学生家里进行访问,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或教育观念等。老师与家长沟通,除了开学前的普访外,还可以用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比如老师发现班上的一个孩子最近一段时间作业质量比较差,精神状态不好,老师可致电家长,询问孩子最近在家的状况;又比如家长发现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孩子经常与小伙伴起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家长也可致电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并向老师请教教育的方法。至于请假、临时任务等等,家长和老师都可以用电话的方式进行沟通。  

2.增加家校沟通方式,增设家长群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基础、最持久的教育,教育孩子是家长最天然的本职工作。但家长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及方法,对于孩子的教育期待过高,往往容易产生育儿焦虑,与教师的沟通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家校信任度不断下降。老师是专职的教育者,担负着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重任,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家校沟通的桥梁,解决好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问题。如笔者学校要求每位班主任必须设立班级微信或QQ交流群,全体任课教师及家长都加入群里,由班主任担任群主进行管理。老师们可以在群里发布学校紧急通知、作业、难题解答、转发教育教学知识等,家长们也可在群里发送孩子的作业、向老师请教育儿知识等。如有一次准备放学时突发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学校临时通知学生不能放学,由课室教师管理,请在学校门口等候的家长马上到周围避雨,通知还未启程接孩子的家长暂时留在家里等候学校放学通知。由于学校通知及时,管理到位,没有造成任何安全事故,受到家长好评。  

3.完善家校互助模式,拓宽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职能

成就孩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一致的目标。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对于家校合育工作的开展,优化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学校成立的家长委员会,家委们与学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挥了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开发家长学校课程,增加家长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是培育孩子拥有在未来生活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学校和班级老师比较了解儿童青少年在校的学习品质、人际交往、思想品德以及全面发展等方面的表现,但学校教育重在学科知识的教育;家庭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先天性,侧重于情感教育。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必须获得相应的资格才能承担起教育的重任,而家长同样也需要学习。我们很多家长愿意并善于学习,除了本身处于教师行业的家长外,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或擅长的领域中都是能手,也拥有很多的专业知识,具有广泛的教育资源。笔者所在学校的家长学校注重挖掘家长的自身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家长学校课程,并请家长到校为学生授课,拓宽家校协作的渠道,提升家长育儿功能的专业性及系统性。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合作不但是父母自己的成长要求,也是自我转型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期家校合作育人的形式不断变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合育的能力,也需要家长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更需要学校教师不断改善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家校合作育人,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崎岖之路,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多方面的紧密配合!

(作者单位:百色市右江区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