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原创:李勇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6 阅读量:0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对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是新时期加强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提升自己素质的重要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的网络培训,收获良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思政方法

从大思政角度看,课程思政应具有应用性、元素性、不均衡性,主要源于知识本身的善性以及由知识分工造成的有限性。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政课程泛化,使全部课程都变成思政课程,而是要求每门课程都自觉彰显其自身固有的德育元素价值,摒弃体系化思维,采用“触点式思维”,即在专业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探索与德育知识结构体系的触点。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工作中,要做好四个结合:一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二要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格局,提高思政课程引导作用,做实课程思政工作,增强通识课程和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三要结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全部课程都明确育人要素,全体教师都明确课程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体现育人效果;四要结合德育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开发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全方位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二、坚守教师阵地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德育修为,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站位。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分清与其他职业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关系,不唯名、不唯利,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情怀,爱国爱家,忠于操守。二是突破元素关。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学生千变万化,教师个性迥异,每门课的特点不一样,决定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也不一样。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也应采取不一样的课程思政方式。即便是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任课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也不能完全固化,要根据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加以改进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三是突破方法关。有了好的思政元素、德育元素,还需要有好的方法和载体,把它渗透于课程教育的环节中。不生硬、不僵化,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境界。

三、思政元素

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和重要的途径。要做好思政教育,教学制度与教学秩序的严格执行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守住的底线,这个底线是贯彻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您的言行会给学生传递各种信息。如上课不迟到,不随意调课,在上课前,提早几分钟进教室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这几分钟是思政的最好时刻,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聊聊,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想法,给予正面引导,也可以关注学生的出勤率、迟到率等。

四、体会

专业老师的思政工作是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践行的,体现在教师平时的言行中。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育人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心中有教育,以学生的良好发展为目标,并非为了思政而思政。教室是主战场,课下也是辅战阵地,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专业观、社会观。

思政教育应该做到两个结合,即技术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技术传授与思政的结合。在当前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让学生学到技能和本领是教书功能,学到本领要用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宗旨上,也就是用在正确的地方是育人功能,要两者相结合。

思政教育跨越时空,从课堂到课余,从学校到社会,且要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教师作为崇高的职业,并非局限在某个空间和时间段,要坚持终身教育,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的底线。

作者:李勇,吕梁学院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