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时代之声——课程思政网络培训学习体会

原创:白如辰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6 阅读量: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我有幸参加了吕梁学院第二期“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收获颇多,深受启发,既有对自己思政教学工作的审视和反思,又有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认识。

本次培训分为课程学习、主题研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评价等环节,设置了“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课程思政观摩课”等课程,通过学习我更好地领会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更深入理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更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熟悉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途径,了解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的方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过程中,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呢?

一、筑牢理论之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作为思政教师要给学生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只有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们才能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首先,需要苦练内功。要注重自身学习,读经典读原著,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文本文献,让授课内容更具理论深度、思辨精神。其次,通过科研提升理论水平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深更广的思考空间,在学生提问中启发自己研究新问题,获得新灵感。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思政课教师也要走出思政课堂。作为大学生必修课,我们面对的是各个年级各个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而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知识体系,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思政课程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向专业课程拓展和延伸,通过发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以期实现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统一,必然要求思政教师积极走入专业课堂。对相关学科有认识,对跨学科知识有了解,不断学习才能真正讲好思政课,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

二、彰显精神之力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思政课是“政治课”,也是“人生课”。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泥沙俱下的信息时代,存在杂音与噪音是难以避免的,学生也不可能只听到来自老师的一种声音。要积极做学生情感的倾听者和思想的塑造者,就必须把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秉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讲授有温度、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也要求我们自身一定要政治过硬,坚定理论自信,以强大的责任意识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政治底线。

三、传达时代之声

思政课不是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在坚持价值性和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同时,应该着力挖掘思想内容,挖掘现实生活、现实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剖析传达好时代之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我也积极学习并且摸索中。首先,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要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重要讲话,呈现热点新闻事件,更要分析讲话、事件的背景和内涵,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与时代接轨,与生活接轨,与实践接轨,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不忽视学生的声音,贴近学生对思想的需求。鼓励他们对热点事件、时事发表见解,进而再科学引导深入思考,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理解力。最后,依据不同年级的学科背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如跟进式与专题式相结合,讲授型和互动型相结合等等。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需要努力学习的方向。

作者:白如辰,吕梁学院思政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