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灵魂

作者:侯志水 来源: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8-12-24 阅读量: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长期坚持的目标和任务,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可以看出,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体两面,核肉同生,因果相继,枝叶并茂,荣枯相连。

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这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针和精神坐标。12月7日,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忠军教授主持召开了学院全体研究生导师学习和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会议,这也引发了笔者对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人有三立,即立德、立言和立功。其中德是排在第一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这辩证地说明了立德与立业的相辅相成、相克相生的思辨关系。立德树人关系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关系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毋庸置疑,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作为高校主体的教师,应该自觉把立德树人作为师德建设的主题和灵魂,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内化在自己校内与校外的日常生活行为中。笔者把它概括为“五要”即:要明德、尚学、讲理、守纪、敬业。

一要明德,讲政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尤为如此。这里的德是同党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德是心向着党,忠诚于党的事业,把人民的利益和民族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不能够否定的历史事实。我们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大学。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的政治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内在的文化自觉与发展逻辑。

毛主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讲政治,不论是否是党员都应如此。讲政治就要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既要做事业上的发展人,更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讲政治不是空喊口号,讲政治从来都是具体的,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作为大学教师中的一员,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必须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与党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把自己公开发表的言论以及在某些公众场合的行为表现与自己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相统一起来。对在教育教学活动或其他场合中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要自觉抵制和进行坚决斗争。讲政治,就是要从根本上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和核心意识。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精神。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还是其他学科教师,都要自觉贯彻“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统一的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

二要尚学,做学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把阳光传播到别人心里,必须自己心里有。面对莘莘学子渴求知识、拥抱文化、探寻真理、发掘思想、热爱智慧的希冀目光,教师该怎么去做?这值得每个高校的教师去深思。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向学和尚学。对于科学和真知,要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弄懂悟透,是真实的功夫。板凳要坐十年冷,需要“害些慢性病”。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厚积才能薄发,学人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因噎废食,拔苗助长,是对主体的不尊重,是对教育规律的轻视和践踏,是要走弯路的,是要多交学费的。我们反对学习的形式主义和门面主义,对浅尝辄止以及厌学、歪学、死学要自觉抵制,我们反“四唯”:唯书、唯上、唯己、唯利。我们提倡: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用批判的眼光对教科书进行革命,要用质疑的声音去探究学问和真理。

从学子到学人,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同时教书育人也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牛不去吃草,就不会挤出奶来:你不去吃桑叶,哪里能够不断吐出丝来?《荀子·劝学》中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论语中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态度决定一切。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笔者看来,要做真师,要做合格的大学老师,前提就是做好学人,做真正的学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因为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要有一种学习革命的意识,学习是一种力量,是种文化软实力,人和学互动,发生密切的关系,那离“学人”就不远了。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 

三要讲理,说服人

好的老师,都是讲理的。讲的是科学的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在笔者看来,轻视理论的人,往往被理论所击倒。一个缺少理论和思想的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个精神贫瘠的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毛泽东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真正的理论。广大的教师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四个以”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教书育人的本己性的目的和功能所在。

哈佛大学的一则校训说的好:“与苏格拉底为伍,与柏拉图为伍,与亚里士多德为伍,与真理为伍。”你的课堂里,学生是与你为伍的,而你是否站在真理的一边?是否和真正的理论在一起呢?你的教学语言是正确的言论吗?一个大学老师,在“大学”的基础上要构筑自己的理论基石,必要的时候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小屋,丰厚者可以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或理论大厦,以供学子们进去参观浏览,让学生走得进,看得着,带得走,离得开,往来存在一定理论架构的桥梁和学术自由的空间。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高校教师要不仅具备理论积淀,更需具备成熟的理论思维,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理论,更要向学生“灌输”与传递理论思维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以文“化”人的功效。因为“化”本身就是一种心智启迪与理论思维发酵的过程。

四要守纪,近慎独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风。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组织的人,在党纪国法面前既要强调人人平等,也要强调在纪律面前不存在任何松绑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员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广大的高校教师要把纪律放在前面。《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规定: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要有学术道德底线,坚守学术良知: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坚持言行雅正,作风正派,坚守廉洁自律,不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教育部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处分。如担任研究生导师的,采取限制招生名额、停止招生资格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

作为高校教师要有慎独的情怀。慎独就是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言行,以避免违法乱纪。慎独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在做了别人可能也不知道的情况下,而不去做,是需要一定的定力的;在利益面前,不为所动,即使有所触动,也能够冷静下来,而不作为。这叫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作为高校教师,心中既要有把教书育人的尺子,也要有把国法校纪的尺子。教师开展工作与前行,要有“三要”意识,即眼中要有“红灯”,心中要有“红线”,头脑中要有底线思维。借用康德的话就是:“头顶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有副对联说得好: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活与世,要八戒更需悟空。此联可以共勉。教师就是“关”在校园中的“鸟”,高校教师就是以象牙塔为根据地的社会人,可以展翅、可以飞翔、可以自由发展,但一切以秩序和理性法则为前提,需要高度的自觉和自律。

五要敬业,乐天命

爱岗敬业是每一个职业人的根本操守。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乐一行。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教师的,尤其是大学教师,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作为人民教师,作为高等学府的教师,理应是一种荣光。能够在象牙塔里学习和生活的,都是天之骄子,何况是先生们呢?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笔者看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真是天下一大幸福的事情。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我的本份。“我教书,我骄傲”,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内生心态和精神底蕴。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教师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的时代早已过去,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发展知识经济,推进建设学习大国,都离不开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大学教师是个挑战性的职业。因为大学不是大在校园大,而是大在宽博大气,大在“学问精深”,大在“理论恢弘”,大在“思想厚重”。既然高校教师扮演了生存与发展技能的角色,那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肩头的大任。“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立德树人,需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四有”标准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立德树人工作明确了方向,指出了道路,即坚持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以及和谐育人的路径选择。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立德树人,乃先生之风。立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树人。树人就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指出:“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才。”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大学不少使命和功能,但大学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只有德艺双馨,才能够滋润学子,泽被众生。教师只有学有所长,教学有方,无限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校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师德作风建设方面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高校教师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良好的师德师风永远都是民族与国家的正能量。

德性至关重要。人们尊重教师,实质是敬重教师的“德性”。许慎《说文解字》中认为德性根植于:“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教师的德性,决定学生的德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决定国民的德性。王充《论衡》中言道:“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只有怀远的教师,才会有怀远的学生,才会有怀远的民族。所以教师的眼光不能局限在书本,不能局限在课堂,不能局限在校园,要有勤奋细致的工作准备,还要具备长而远的战略目光。因为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广大的高校教师要牢记领袖的教导,争取做一名好的老师,做能够给学校带来荣光的老师,进而做一个增进民族希望之光的老师。

注: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90259SZ。

(作者侯志水,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副教授)